资源环境科学

发布时间:2025-07-01浏览次数:10

专业基本情况

在国家“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轮驱动下,环保产业规模突破3.5万亿元(《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报告2024》),固废资源化、碳管理、生态修复领域人才需求逐年增长。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依托本校省一流学科-生态学核心专业和地理环境与污染控制省级重点学科而建,聚焦固体废物资源化、碳循环管理、生态修复等前沿领域,着力培养具备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等综合能力的绿色科技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以“理论+实践”为核心,融合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课程体系对标行业技术前沿,实验实训占比超30%。建有“农林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中心”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研究中心”校级科创平台,与多家省级科研单位和环保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推行“学以致用”、“行业导师+校内导师”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专业背景强,大部分为近三年从全国各大名校及科研院所引进的资源环境领域优秀人才,博士占比100%,副教授以上职称比例为47%;此外,教师团队中还有省高校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1名、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1名、国家注册环评工程师1名、省级固废专家1名、市级环评专家3名、市级安全生产专家2名。



培养目标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立足浙中地区,面向浙江省及长三角区域,响应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国家需求,重点服务于我国可持续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资源环境领域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专业能力:掌握固废资源化、碳循环管理、生态修复等核心技术,熟练操作仪器设备,设计生态环境修复或管理方案,具备独立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创新意识:紧跟碳汇评估、清洁生产、碳交易等前沿领域,参与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提升创新能力。

职业素养:具备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并具有相应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核心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覆盖基础理论、技术应用与实践环节,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主要包括:

基础理论课程:资源环境与生态学导论、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毒理学。

技术应用课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生态监测与评价、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等。

在完成核心课程基础上,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固废资源化与碳循环利用两个方向深化学习,选修课程包含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资源环境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等。



优秀师资队伍

 王圣印,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科带头人。本硕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博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5年始就职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主要从事观赏娱乐昆虫萤火虫和蝶类甲虫规模化繁育、饲用环保昆虫黄粉虫和黑水虻转化农业有机废弃物生产昆虫蛋白饲喂鱼鳖虾蟹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产业开发工作,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农业产业团队项目、嘉兴市科技特派员项目、嘉兴市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及横向项目22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Insect Molecular Biology、Biological Control、Environmental Entomology、Insects、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Frontiers in Physiology、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农药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应用昆虫学报、环境昆虫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主持浙江省省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建设在线开放科学2门,主持建设省级优秀研究生课程1门,省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1门。参与编写《昆虫创意产业》《昆虫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实践》《森林食品学》等3部学术专著。

主讲《资源环境与生态学导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质材料资源化利用》《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等课程。



喻曼,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负责人。本硕博毕业于湖南大学。2023年就职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主要从事固废资源基质化利用、固废农田利用生态风险评估、土壤重金属修复与土壤健康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科研与产业开发工作,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4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农业部产业体系、科技部公益类、重点研发计划类和浙江省重点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Process Bi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期刊关于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际专利1项,浙江可持续发展协会团标1项。

主讲《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



陈寒松,博士,副教授,硕导,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计划,北山学者培养计划。本硕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生态修复技术。为金华市生态环境应急专家,兰溪市企业技术顾问。拥有丰富的环境治理工程经验,曾先后主持完成废水处理及土壤修复工程项目逾130项,覆盖化工、制药、电镀、印染、食品加工、医疗机构、市政生活、河道景观、矿区农田等多个领域。近年来,主持横向课题20余项,重点横向4项,省厅级项目5项,授权近20项专利技术成果,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生态环境主流期刊发表SCI 等论文20余篇。担任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国际期刊编委,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Biochar等学术期刊审稿人。2019年获全国土壤学会优秀学术报告一等奖,2018年获浙江省农业技术进步二等奖,副主编教材《环境工程原理》,参编专著《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Change》。2017-2024年资助学生自主开展科研项目共26项,资助金额20余万元。

主讲《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制图与设计》与《环境工程制图与设计实训》。




 章湝,博士,讲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科骨干。博士毕业于江南大学。2023年始就职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主要从事微生物电化学系统污染物去除及资源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厌氧微生物筛选及功能应用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产业开发工作,目前已参与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及横向项目5项,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Fermentation -Basel、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Biochem. Eng. J、环境科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

 主讲《仪器分析及应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等课程。


祝小珍,博士,讲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土壤植物系统中养分循环、重金属修复及环境效应。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项。以第一作者在Plant and Soi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植物/土壤/环境科学领域主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多篇。主讲《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等课程。


陈昕,博士,讲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恢复生态学、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球变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过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青海省科技计划各1项。以第一作者在Microbial Ecology、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生态环境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主讲《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系统碳汇评估与增汇技术》等课程。



吴婷,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污染修复方面研究。主持浙江省教育厅、金华市科技局公益项目各1项,参与省、校级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专利4项。教学方面主持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项、浙江师范大学教改项目4项,曾指导学生获得第十届浙江省大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类创新实践能力大赛南部赛区虚拟仿真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类创新实践能力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和金牌裁判奖项,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暨浙江省技术需求“张榜招贤”节能环保行业现场赛二等奖。主讲《资源环境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碳配额和碳币交易管理》、《气候变化经济学》等课程。



专业就业方向

资源环境科学深度融合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环境监测、碳交易管理、生态修复等新兴职业,覆盖能源企业、科技公司和环保咨询公司,也可在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设计研究院所等单位从事规划与设计、科研开发、生态管理等工作,就业前景广阔且契合社会发展趋势。



选择资源环境科学,守护绿水青山,共筑可持续未来!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迎宾大道3388号        综合办电话:0579-82291192        学工办电话:0579-82291308        邮编:321000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理学院 版权所有        浙ICP备17055247号-1        管理登录